認識廿四節氣

李振發

壹、二十四節氣由來

月有圓缺朔望,年有寒暑冷熱;朔望易觀察,而寒暑冷熱較難捉摸;一朔一望為一月,一寒一暑為一年。但一年不等於十二個望朔,一月有29或30天,那一年有多少天呢?

我們老祖宗便使用「立竿測影」的方式來觀察寒暑變化(後來改良演化為精密的日晷),竿影經由最長而後漸短,至竿影最短,而後漸長直至最長,一寒暑剛好為一年。竿影最長即為「冬至」,竿影最短即為「夏至」;且發現有兩天晝夜時間長短相等,在「冬至」「夏至」間的就稱為「春分」,在「夏至」「冬至」間的就稱為「秋分」。四季名稱於焉產生。後來,又「二至」「二分」間陸續增加了「雨水」、「小暑」、「處暑」、「白露」、「霜降」及「驚蟄」、「清明」、「穀雨」、「小滿」、「芒種」、「大暑」、「寒露」、「小雪」、「小寒」、「大寒」等節氣,於是二十四節氣於焉齊備。

古代流傳一首歌訣:「正月立春雨水節,二月驚蟄及春分,三月清明並穀雨,四月立夏小滿方,五月芒種並夏至,六月小暑大暑當,七月立秋還處暑,八月白露秋分忙,九月寒露並霜降,十月立冬小雪漲,子月大雪並冬至,臘月小寒大寒昌」,可知二十四節氣的順序和月份。而其中「春分」、「秋分」及「夏至」、「冬至」稱為「二分二至」,是四季「中點」的日子,而「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」謂之「四立」,是四季的「開始」。「四立」和「二分二至」為「分至啟閉」,稱為「八節」,加上春夏秋冬的四時,就合稱「四時八節」。

  陽曆是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要的時間為計算單位,一共是三六五天五小時四八分四六秒,為了方便使用,故以三六五天做為一年,每隔四年就有一個閏二月,使原本二十八天的二月增加為二十九天。

古時中國使用陰曆,但無法完全契合一年寒暑變化,而二十四節氣的發現,即為太陽曆。如此以陰曆為主,配合二十四節氣,變彌補這個缺失,於形成了普遍使用的「農民曆」,並滿足人類對一年四季氣候寒暑及農事生產的需要。

貳、二十四節氣、七十二候的意義與現象

一年除的劃分為二十四節氣外,並就寒暑的往來、植物的榮枯、動物的鳴蟄、雷電的產生、候鳥的來去等自然現象各再細分三候。即一個節氣包含有三候,一候有五天,三候為一節氣,六候為一個月,十八候為一季,一年總共有七十二候。這就所謂的「氣候」。這個觀念又與現代的氣象學在界定溫度變化是一致的。

茲依二十四節氣順序分別敘述其意義如下:

(一) 立春:距冬至四十四日二時三刻四分

立春為春季的開始,立是開始的意思,春是蠢動,表示萬物開始有生氣,草木萌動。《黃曆》有載:「大寒後十五日,斗指東北,維為立春,時春氣始至,四時之卒始,故名立春也。」古時人們常根據立春之天氣,來預期一年之收成。舊時有「迎春」的習俗,而現在政府訂立春日為農民節,更證印了這個節日的重要性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立春之日,東風解凍,後五日蟄虫始振,後五日魚陟負冰。」

(二) 雨水:距冬至五十九日0時四刻十分

雨水時,春已到人間,降雨開始增多,春雨綿綿。《黃曆》:「斗指壬為雨水,時東風解凍,冰雪皆散而為水,化而為雨,故名雨水。」

雨水節氣在中國北方是指冰雪融化成水之意,台灣的雨水時節,正是春雨綿綿的季節。雨水時節,春雨初來,大地受到滋潤是最佳的種植時機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雨水之日獺祭魚,後五日鴻雁北,後五日草木萌動。」

(三) 驚蟄:距冬至七十四日0時0刻一分

蟲類冬眠或隱藏起來,伏著不動,叫做蟄。春雷響起,驚醒蟄伏地下冬眠的蟲類,將開始出土活動,謂之驚蟄。《黃曆》:「斗指丁為驚蟄,雷鳴動,蟄蟲皆震起而出,故名驚蟄。」驚蟄指春雷初響,驚醒蟄伏中的昆蟲,此時已進入仲春,桃紅李白,鳥鳴鷹飛,但因春暖乍至、春雷初響,把冬眠中的昆蟲都驚醒了,開始活躍在天地間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驚蟄之日桃始華,後五日蒼庚鳴,後五日鷹化為鴆。」

(四) 春分:距冬至八十九日0時七刻一分

春分的分是指過半的意思,即春天已過了一半,是春季「中點」的日子,是日晝夜時間長短相等。《黃曆》:「斗指壬為春分,日行周天,南北兩半球晝夜均分,又當春之半故名春分。」這時正是農事最忙的時節,也是春暖花開的佳期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春分之日玄鳥至,後五日雷乃發聲,後五日始電乃發。」

(五) 清明:距冬至一百0四日三時二刻十一分

《黃曆》:「斗指丁為清明,時萬物潔顯而清明,蓋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齊,故名也。」清明之意為時當氣清景明,萬物皆潔齊而清明。亦是春暖花開,百花齊放的季節。此時吹東南暖風,而天氣晴雨不定,有『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』的詩句。清明自古以來便是掃墓祭祖的日子,也是踏青野宴的良時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清明之日桐始華,後五日田鼠化為鴽,後五日虹始見。」

(六) 榖雨:距冬至一百一十九日七時三刻三分

穀雨,雨生百穀之謂。《黃曆》:「斗指癸為穀雨,言雨生百穀也。時必雨下降,百穀滋長之意,蓋本於此。」這時節田中都已插滿秧苗,作物新種,最需要豐沛的雨水滋潤,也就是「雨生百榖」的意思。此時春將盡夏將至,池塘裡的浮萍開始孳生,桑樹也長了翠綠的新芽,正是養蠶人家開始忙碌的時候,也是春茶採收並製作最忙碌的時候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穀雨」之日萍始生,後五日鳴鳩拂其羽,後五日戴勝降於桑。」

(七) 立夏:距冬至一百三十五日0時七刻十二分

立夏是夏季開始,萬物迅速生長,為「萬物都繼長增高」的時節。《黃曆》:「斗指東南維為立夏,萬物至此皆已長大,故名立夏也」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立夏之日螻蟈鳴,後五日蚯蚓出,後五日玉瓜生。」

(八) 小滿:距冬至一百五十日七時六刻十二分

〈黃曆〉記載:「斗指甲為小滿,萬物長於此少得盈滿,麥至北方,小滿而未全然,故名小滿。」小滿指穀物籽粒飽滿,稻穀和麥類等夏熟農作物行將結實,等待成熟,但尚未達到飽滿的程度。為了豐收,必須細心照顧,正是農務最忙碌的時期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小滿之日苦菜秀,後五日靡草死,後五日麥秋至。」

(九) 芒種:距冬至一百六十六日三時六刻一分

〈黃曆〉:「斗指已為芒種,此時種有芒之穀,過此即失敗,故名芒種。」芒種,有芒作物開始成熟,結實成穗,此時也是秋季作物播種的適當時節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芒種之日螳螂生,後五日鵙始鳴,後五日反舌無聲。」

(十) 夏至:距冬至一百八十二日0時二刻九分

夏至,炎熱的夏天真正到來,此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上,北半球受光最多,是白天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,是一年中日影最短的。過了夏至日,白天漸漸變短,夜晚慢慢加長。〈黃曆〉:「斗指乙為夏至,萬物於此皆假大而極至,時夏將至,故名也。」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夏至之日鹿角解,後五日蟬始鳴,後五日半夏生。」

(十一) 小暑:距冬至一百九十七日九時一刻四分

雖過了夏至,但受地氣輻射的關係,天氣正逐漸炎熱,但尚未熱到極點,經過小暑後,熱度才會逐漸昇高到極點。〈黃曆〉指出:「斗指辛為小暑,斯時天氣已熱,尚未達至極點,故名。」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小暑之日溫風始至,後五日蟋蟀居壁,後五日鷹乃學習。」

(十二) 大暑:距冬至二百一十三日五時六刻七分

大暑是氣候酷熱到達高峰。〈黃曆〉:「斗指丙為大暑,斯時天氣甚於小暑,故名大暑。」大暑火傘高張,暑氣正炎。大暑是一年中最酷熱的節氣。炎炎夏日,可要再過半個月,熱度才會稍減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大暑之日腐草為螢,後五日土潤溽暑,後五日大雨時行。」

(十三) 立秋:距冬至二百二十九日一時七刻十四分

  立秋是秋季開始,氣溫將由熱轉涼,涼爽舒適的秋天就要來臨。〈黃曆〉:「斗指西南維為立秋,陰意出地始殺萬物,按秋訓禾,穀熟也。」立秋也象徵豐收的季節,氣候宜人,人們漸可享受辛苦耕耘的豐收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立秋之日涼風至,後五日白露降,後五日寒蟬鳴。」

   (十四) 處暑:距冬至二百四十四日八時七刻十分

   處是止的意思,處暑表示夏天的暑氣到此終止。〈黃曆〉:「斗指戊為處暑,暑將退,伏而潛處,故名也。」處暑是指暑氣結束之意。暑氣至此雖開始消退,但並不表示天氣立即轉涼,有時炎熱並不亞於暑夏,可視為夏的迴光返照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處暑之日鷹乃祭鳥,後五日天地始肅、後五日農乃登穀。」

          (十五) 白露:距冬至二百六十日二時六刻二分

天氣已經轉涼,夜晚時空氣中所含的水汽,接觸到地面上因輻射而迅速冷卻的物體,於是部份凝結為水滴而附於地面的花草樹葉上,這些透明晶瑩的水珠,就稱為白露。《黃曆》記載:「斗指癸為白露,陰氣漸重,凌而為露,故名白露。」白露秋意逐漸濃厚,清晨草木可見到凝結的露水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白露之四鴻雁來,後五日玄鳥歸,後五日群鳥養羞。

(十六) 秋分:距冬至二百七十五日七時0刻十分
   秋分乃指秋天過半的意思,這一天的白天與黑夜各占十二小時,過此,黑夜長於白天。《黃曆》:「斗指已為秋分,南北兩半球,晝夜均分,又是秋之半故名。」秋分時期,月色分外明朗,自古中秋即有賞月。而二分是古人行善之日,最好避免任何的刑罰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秋分之日雷始收聲,後五日蟄蟲壞戶,後五日水始涸。」

(十七) 寒露:距冬至二百九十日九時六刻四分
   寒露,已屆深秋,天氣轉冷,早晚所接觸到的霧氣和露水,感覺寒意沁心,而草木行將枯萎。《黃曆》:「斗指甲為寒露,斯時露寒而冷,將欲凝結,故名寒露。」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寒露之日鴻雁來賓,後五日雀入大水為蛤,後五日菊有黃華。」 

(十八) 霜降:距冬至三百0五日十時七刻三分
    霜降,天氣漸寒,地面的物體溫度降至攝氏零度或以下,水汽凝結成霜附於其上。《黃曆》:「斗指巳為霜降,氣嘯,露凝結為霜而下降,故名霜降也。」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霜降之日豺乃祭獸,後五日草木黃落,後五日蟄蟲咸伏」。

   (十九) 立冬:距冬至三百二十日十時四刻二分

立冬,冬季的開始,作物已收割貯藏,農事完成。《黃曆》:「斗指西北維為立冬,冬者終也,立冬之時,萬物終成,故名立冬也。」立冬是冬天第一個節氣,進入立冬後,萬物的活動漸趨休止,準備蟄伏過冬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立冬之日水始冰,後五日地始凍,後五日雉入大水為蜃。」

(二十) 小雪:距冬至三百三十五日八時六刻十二分

小雪時節,氣候寒冷,空氣中的水汽在溫度冷至攝氏零度以下時,凝成結晶狀的雪,從空中降下,稱為降雪。不過此時剛開始有降雪,降雪量並不多也不大。《黃曆》:『斗指巳,斯時天已積陰,寒未深而雪未大,故名小雪。』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小雪之日虹藏不見,後五日天氣上升地氣下降,後五日閉寒而成冬。」

(廿一) 大雪:距冬至三百五十日六時一刻十分

大雪時節,天氣更寒冷,大雪紛飛,地面積雪。《黃曆》:『斗指甲,斯時積陰為雪,至此栗烈而大,過於小雪,故名大雪也。』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大雪之日鶡瞗不鳴,後五日虎始交,後五日荔挺出。」

(廿二) 冬至:「立竿見影」測日的基準點

冬至,太陽直射南回歸線上,北半球受光最少,是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,是一年中日影最長的日子。過了這一天,黑夜漸短,白日漸長。《黃曆》載:『斗指戊,斯時陰極之至,明陽氣始至,日形南至,北半球晝最短而夜最長。』所謂「冬至一陽生」,指的是陰氣到冬至時盛極而衰,反之陽氣則從此開始萌芽。古時帝王均以此日舉行祭天。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冬至之日蚯蚓結,後五日糜鹿角解,後五日水泉動。」

(廿三) 小寒:距冬至一十四日八時三刻十三分

雖過了冬至,但天氣仍然愈來愈寒冷,且尚未到達最冷的時候。《黃曆》載:「斗指戊為小寒,時天氣漸寒,尚未大冷,故名小寒。』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小寒之日雁北鄉,後五日鵲始巢,後五日雉鴝。」

(廿四) 大寒:距冬至二十九日五時一刻四分

大寒,天氣酷寒,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。《黃曆》載:「小寒後十五日,斗指癸為大寒,時大寒栗烈已極,故名大寒也。」

《周書•時訓》曰「大寒之日雞乳,後五日征鳥厲疾,後五日水澤腹堅。」

 

台灣本島除高山外,氣候可說四季皆是夏天(幾乎沒有ㄧ候平均溫度低於10度C以下),不像中原四季分明,加上台灣農業的不斷突破發展,突破四季作物的限制,對早期中原二十四節氣氣、七十二候中動植物地規律似乎已不適用。然而再台灣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本農民曆,作為生活的好幫手。在氣候溫熱寒冷的變化週期上仍是依循著24節氣的軌跡。農民曆上除標示每日用事吉凶外,於二十四節氣更飆出日初、日落時間及北中南播種作物、漁撈魚種等。而與二十四節氣有關諺語農人更是琅琅上口。人人戶戶對清明、冬至等節氣民俗活動的重視仍未稍減,在在顯示二十四節氣對今日的台灣仍是有很重要影響。

參、二十四節氣與季節、月份及日期的關係


關於春夏秋冬四季之分,我國、西方及天文學家皆不相同。春季:天文氣象學家以太陽直射赤道至北迴歸線間 (即春分至夏至間),我國則以立春至立夏間 (即寅、卯、辰三月,相當於農曆一、二、三月前後,陽曆二、三、四月份間),而西方以陽曆三、四、五月份為春季;夏季:天文氣象學家以太陽直射北迴歸線至赤道間 (即夏至至秋分間),我國以立夏至立秋間 (即巳、午、未三月,相當於農曆四、五、六月前後,陽曆五、六、七月份),西方則以陽曆六、七、八月等三月;秋季:天文學家以太陽直射赤道至南迴歸線間 (即秋分至冬至間),我國以立秋至立冬間 (即申、酉、戌三月,相當於農曆七、八、九月前後間,陽曆八、九、十月份間),西方以陽曆九、十、十一月份;冬季:,而天文氣象學家以太陽直射南迴歸線至赤道間 (即冬至至春分間)為冬季,我國則以立冬至立春間 (即亥、子、丑三月,相當於農曆十、十一、十二月前後間,陽曆十一、十二、一月份),而西方則以陽曆十二、一、二月份等三月為冬季。

肆、二十四節氣的作用

  1. 觀看氣候寒暑變化

由二十四節氣之名稱,即看出四季寒暑的現象,其中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是用來劃分一年四季的;小暑、大暑、處暑、小寒、大寒、表示一年中最熱、最冷的出現時期。白露、寒露、霜降反映氣溫下降的過程與程度;故其反應四季寒暑,毋庸再申言。

而有一些與氣候有關的俗諺,不但朗朗上口,且準確性高,亦可得知並預測氣候的變化,如「立春落雨到清明,一日落雨一季晴」,「清明榖雨,寒死老虎母」,「雨打元宵燈、日晒清明前」,「立夏落雨,九場大雨」,「立夏過後雨水多,河溝到處水聲和」,「四月芒種雨,五月無乾土,六月火燒埔」,「夏至早晚看天紅,那裡紅那裡空」,「夏至,風颱就出世」,「小暑過,一日熱三分」,「小暑大暑不是暑,立秋處暑正當暑」,「大暑熱不到、大水風颱到」,「處暑處暑,熱死貓鼠」,「白露湧開,卡大天頂」,「白露南十日九日濕」,「露水先白而後寒」,「霜降風颱跑去藏」,「乾冬至,濕過年」,「大寒日怕南風起,當日最忌下雨時」等。

二、天星運行

我國古時天文學家分周天之恆星為三垣二十八宿,三垣為太微垣、紫微垣、天市垣;二十八星宿按照東、西、南、北四個方位,分為四組,東方蒼龍七宿,南方朱雀七宿,西方白虎七宿,北方玄武七宿。東方蒼龍七宿為角、亢、氐、房、心、尾、箕等 (本永康市聚落角秀,乃明鄭時角宿營屯駐處,因位處府城之東而得名),南方朱雀七宿為井、鬼、柳、星、張、翼、軫等,西方白虎七宿為斗、牛、女、虛、危、室、壁等,北方玄武七宿為奎、婁、胃、昴、畢、觜、參等。由天星運轉可知節氣變化及預測人事興衰,由二十四節氣可測知天體之運行及探知方向。

如老殘遊記第十二回黃河節冰記中「抬起頭來,天上的星,一個也看不見,只有北邊,北斗七星,開陽搖光,像幾個淡白點子一樣,還看得清楚。那北斗正斜倚在紫微垣的西邊上面,杓在上,魁在下。心裡想道:歲月如流梭,眼見斗杓又將東指了,人又要添一歲了。」原不知時間飛逝,不意間抬頭觀看天體(北斗星),而才知寒冬將盡春將至之時,又虛度一歲矣。

三、 農業指南

早期傳統的農業社會,人們的生活大都會配合著節氣的變化來運行,所謂二十四節氣,是先民所歸納出來的一種自然演變的法則,它提供給傳統農業社會中的人們,作為起居作息遵行的依據,它和先民的農耕生活,有著息息相關密不可分的關係。它是農業社會的人們,起居作息遷行無違的一本「農業指南」與「生活寶典」。

(一) 二十四節氣氣候農事歌

立春:立春春打六九頭,春播備耕早動手,一年之計在於春,農業生產創高優。
雨水:雨水春雨貴如油,頂淩耙耘防墑流,多積肥料多打糧,精選良種奪豐收。
 驚蟄:驚蟄天暖地氣開,冬眠蟄蟲甦醒來,冬麥鎮壓來保墑,耕地耙耘種春麥。

春分:春分風多雨水少,土地解凍起春潮,稻田平整早翻曬,冬麥返青把水澆。
清明:清明春始草青青,種瓜點豆好時辰,植樹造林種甜菜,水稻育秧選好種。
 穀雨:穀雨雪斷霜未斷,雜糧播種莫遲延,家燕歸來淌頭水,苗圃枝接耕果園。
 立夏:立夏麥苗節節高,平田整地栽稻苗,中耕除草把墑保,溫棚防風要管好。
小滿:小滿溫和春意濃,防治蚜蟲麥桿蠅,稻田追肥促分孽,抓絨剪毛防冷風。
芒種:芒種雨少氣溫高,玉米間苗和定苗,糜谷蕎麥搶墑種,稻田中耕勤除草。
夏至:夏至夏始冰雹猛,拔雜去劣選好種,消雹增雨幹熱風,玉米追肥防粘蟲。
小暑:小暑進入三伏天,龍口奪食搶時間,米中耕又培土,防雨防火莫等閒。
大暑:大暑大熱暴雨增,復種秋菜緊防洪,測預報稻瘟病,深水護秧防低溫。
立秋:立秋秋始雨淋淋,及早防治玉米螟,翻深耕土變金,苗圃芽接摘樹心。
處暑:處暑伏盡秋色美,玉黍甜菜要灌水,糧菜後期勤管理,冬麥整地備種肥。
白露:白露夜寒白天熱,播種冬麥好時節,稻曬田收葵花,早熟蘋果忙採摘。
秋分:秋分秋雨天漸涼,稻黃果香秋收忙,碾脫粒交公糧,山區防霜聽氣象。
寒露:寒露草枯雁南飛,洋芋甜菜忙收回,好蘿蔔和白菜,秸桿還田秋施肥。
霜降:霜降結冰又結霜,抓緊秋翻蓄好墑,凍日消灌冬水,脫粒曬谷修糧倉。
立冬:立冬地凍白天消,羊只牲畜圈修牢,田整地修渠道,農田建設掀高潮。
小雪:小雪地封初雪飄,幼樹葡萄快埋好,用冬閒積肥料,莊稼沒肥瞎胡鬧。
大雪:大雪臘雪兆豐年,多种經營創高產,時耙耘保好墑,多積肥料找肥源。

冬至:冬至嚴寒數九天,羊只牲畜要防寒,極參加夜技校,增產豐收靠科研。
小寒:小寒進入三九天,豐收致富慶元旦,季參加培訓班,不斷總結新經驗。
大寒:大寒雖冷農戶歡,富民政策誇不完,產承包繼續幹,歡歡喜喜過個年。

(二) 歲月占豐歉歌訣

正月候:元旦晴雲光霽天,雨雪霏霏是豐年,最喜立春晴一日,農夫不用力耕田。
二月候:驚蟄雷鳴未足奇,春分有雨病人稀,月內相逢三卯日,豆麥田蠶處處宜。
 三月候:風雨相逢初一頭,只恐人民疾病愁,清明風若從南起,定主田禾大有收。

四月候:立夏東風熟稻禾,時逢初八?成多,雷鳴甲子庚辰日,定主蝗蟲損稻禾。
五月候:端陽有雨是豐年,芒種逢雷美亦然,夏至風從西北起,瓜疏園內受熬煎。
 六月候:三伏之中逢酷熱,五榖田中秋下結,此時若不逢災厄,定是三冬多雨雪。
 七月候:立秋無雨最堪愁,萬物從來只半收,處暑若逢天下雨,縱然結實也悲憂。
八月候:秋分天氣白雪多,處處歡聲歌好禾,只怕此日雷電閃,冬來米貴價如何。
九月候:初一霜飛侵害民,重陽無雨一冬晴,月中紅色人多病,更欲雷鳴米價增。
十月候:立冬之日怕逢壬,來處高田枉用心,此日更逢壬子日,人民又受病災臨。
十一月:初一西風盜賊多,更兼大雪有災魔,冬至天陰無日色,來年定唱太平歌。
十二月:朔日西風六畜災,棉絲五穀總成堆,最喜大寒無雨雪,太平冬盡賀春來。

(三) 與農事有關之俗諺

1.「立春趕春氣」、「立春晴,好收成」、「立春晴一日,農家笑盈盈」、「立春天氣晴,百物好收成」、「立春雨,驚蟄雷,豐年好兆,春雨綿綿妻獨宿」、「立春天漸暖,雨水送肥忙」。

2.「雨水節,接柑桔」、「雨水甘蔗節節長」。

3.「驚蟄聞雷米似泥」、「雷撲驚蟄前,百日不開天」、「雷撲驚蟄後,鳥仔曝雙翅」。

4.「春分有雨病人稀、五穀稻作處處宜」、「春分前好播田,春分後好種豆」、春分有雨家家忙,先種麥子後插秧」。

5.「清明前,栽竹平」、「清明芋,穀雨薑」、「清明風從南面起,定是豐年大有收」、「清明時節一場雨,好似秀才中了舉」、「火燒上元燈,日曬清明種」。

6.「穀雨前三日無茶挽,穀雨後三日挽未付,穀雨過,茶葉卡粗過材皮」、「榖雨,鳥隻作母」、「做天難做榖雨天,稻要溫暖麥要寒,種田郎君盼時雨,採桑娘子望天晴」。

7.「立夏小滿,雨水相趕」、「立夏雨水潺潺,米要割到無處置」、「立夏、立夏,稻仔做老爸」。。

8.「小滿櫃,芒種穗」、「小滿梅雨在本島,種植花木皆成寶」、「小滿前後、安瓜點豆」。

9.「芒種瘋鯊」

10.「夏至稻仔早晚鋸、夏至風颱就出世」。

11.「小暑驚東風,大暑驚紅霞」、「小暑一聲雷,翻轉倒黃梅」。

12.「雷打秋、冬半收」,「雷打秋、稻仔像嘴鬚、甘藷像泥鰍」。

13.「白露前是雨水、白露後是鬼」、「白露水、 巧冷鬼」、

14.「秋分天氣白雲來,處處欣歌好蹈栽」,「秋分草、霜降遲、寒露種麥正當時」。

15.「寒露麥,霜降豆」。

16.「霜降無初齊,牽牛犁」

17.「立冬青黃割到空」、「立冬收成期雞鳥卡會啼」,「立冬田頭紅,立冬田頭空」。

18.「小雪不見雪,便把來年長工歇」、。

19.「小雪小到,大雪大到,冬至過十天,烏魚就無了」

20.「冬至紅,過年茫;冬至黑,過年酥」。

21.「冬節在月頭,卜寒在年兜;冬節月中央,無雪佮無霜;冬節在月尾,卜寒正二月」。

22.「小寒、大寒,凍作一團」、「小寒大冷人馬安」。

23.「大寒三白定豐收」,「大寒早三白,農人衣食足」,「大寒不寒,人馬不安」。

  1. 醫療保健

除眾所週知於冬至補冬可強壯身體,提升身體免疫能力的築基保健外,中醫亦有運用三伏日 (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,因夏至陽極陰生,夏至後陰氣漸生,由夏天轉為秋天,哮喘病易發於秋、冬之際) 來治療咳嗽氣喘 (哮喘) 的疾病,或作為筋骨的保健 (尤其青少年的“轉骨”方面)。另有謂「冬至補陽,夏至補陰」的情況,冬至適合男性滋補身子,夏至適宜女性保養身體。現在醫學,則有所謂「三伏貼」、「三九貼」及「三伏天灸療」、「三九天灸療」(三九天是指冬至後九日為出九,又九日為二九,再九日為三九,冬至如為12月22日,三九分別為12越31日、隔年1月9日及1月18日,亦採冬至為陰極陽生,並以九代表陽之意) ,用來治療氣喘及呼吸道過敏症等。

五、命理運用

(一)易卦方面

易道廣大配天地,變通四時,陰陽之意配日月,?之於卦,以乾卦和坤卦互為消長而得十二卦,用來分析月令地支,以表四時陰陽進退之消息,以為應事,並判別卦之吉凶。且據以起卦擇日,以趨吉避凶。卜卦亦以月建(起二十四節氣)論用神旺衰及應事吉凶。以十二月配十二卦(即十二辟卦)即是:寅月泰卦,卯月大壯卦,辰月夬卦,巳月乾卦,午月姤卦,未月遯卦,申月否卦,酉月觀卦,戌月剝卦,亥月坤卦,子月復卦,丑、臨卦。十二辟卦亦採二十四節氣,非用陰曆。

(二)八字命理方面

八字是一個人出生之年、月、日、時以十天干及十二地支表示的一種論方法,以立春為一年的開始,立春前屬於前一年,立春後才屬於本年,如今年庚寅(民國99)年,立春日為農曆己丑年十二月廿一日卯時政三刻三分(06時48分),即農曆(己丑年)十二月廿一日06時48分後即屬於庚寅年了,而不是己丑年了。而月,亦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節為一個月的起點,如卯(二)月是從驚蟄經春分至清明之間,驚蟄節前為寅(一)月,清明節後屬辰(三)月。今(庚寅)年驚蟄為農曆正月廿一日子時正三刻一分(0時46分),清明為農曆二月廿一日卯時初二刻一分(05時31分),即農曆正月廿一日0時46分起至二月廿一日05時30分止之期間屬卯(二)月。

八字命理講究五行中和,過與不及均不宜,強則抑之,弱則扶之,故非常重視五行強弱旺衰及生剋制化的變化。而八字五行旺衰及格局之取用,月令(以節氣為基準) 為主要的判別依據,故月令又稱為「提綱」。而排大運及幾歲行運方面,亦以月柱來推算,陽男陰女順行,順算至下個節氣換為幾歲行大運;陰男陽女逆行,逆推至上個節氣換算幾歲行大運等。在「調候」方面,生於冬季及夏季大多需要調候,冬嚴寒虛火調候,夏酷熱需水滋潤;而同樣在冬季,則在冬至之前與冬至之後,是有分別的,在冬至後,一陽生,陽氣動,丙火得用,格局較高;若在冬至前,則火全無生氣,用神較無力,格局就較次。夏季亦同此。又如在立春後雨水前,依然寒冷,故仍需丙火調候暖照。而四季月,上半月與下半月,其取用更是不同。

有許多神煞是以二十四節氣為取用,或對映年柱、日主而形成的。對命、運及流年多少產生些課應。

(三) 擇日方面:

擇日方面月份亦以節氣來論,對應日子與主事者,形成所謂黃道吉日,有所謂宜忌日。如以日支對應月支 (以節氣論) 之十二建除日,就依各種不同用事 (需要) 分別其宜忌,而產生了吉凶;又如結婚擇日,也有所謂大小利月、妨夫主月、防女身月等,而二至(夏至、冬至)、二分(春分、秋分) 、四立日(立春、立夏、立秋、立冬)及四離日(二至二分日前一日)、四絕日(四立日前一日) 等被視為不宜嫁娶的凶日。其他如破日、氣往亡日(立春候七日、驚蟄後十四日、清明後二十一日、立下後八日……) 等凶日,被視為諸事不宜的日子。而主事者及用事方位 (如房屋坐落的方向) 等更不宜受月日?剋。此外,許多神煞,便須視節氣而定,如將神、天狗、白虎、太陽、麟星、天帝、天后、登天貴人時等等等。

(四) 陰陽宅堪輿:

除了立山坐向配合主事者外,二十四山亦配合二十四節氣使用。二十四節氣方

位,協紀?方說「立春艮,雨水寅,驚蟄甲、春分震、清明乙、穀雨辰、立夏巽、 小滿巳、芒種丙、夏至離、小暑丁、大暑未、立秋坤、處暑申、白露庚、秋分兌、寒露辛、霜降戊、立冬乾、小雪亥、大雪壬、冬至坎、小寒癸、大寒丑。四立二分二至,正應八卦,是為八節,奇門九局,皆起于此。」

(五) 九星與奇門遁甲方面:

九星與奇門遁甲在日期運用上有分為順行、逆行,陽遁、陰遁,從冬至日時到夏至日時前是順行、陽遁,從夏至日時到冬至日時前為逆行、陰遁。

六、民俗活動

在中國各地與二十四節氣有關的民俗活動相當多,有發展成為全國性的,如立春、清明、冬至等,亦有發展成為地方特有的民俗,如驚蟄日有「祭白虎」、「打小人」、防治蟲害的風俗。春末夏初(立夏前後)江南騷人墨客,惜春心事,送春留春傷春,常邀朋聚飲,將春愁付諸詩詞。五嶺南北人家,亦多有設家宴迎夏的習俗。大暑賞荷消暑。霜降作醬、「迎霜兔」。吳興人例俗於小雪日釀酒,名為「小雪酒」;紹興人則趕在小雪前之立冬釀酒,釀「冬酒」等等。

在台灣最重要的民俗活動有三:

1.立春(農民節):以前有許多迎春活動,官方祭拜芒神與春牛的「迎春禮」、「鞭春」或「鞭春牛」活動,民眾會一擁而上,搶奪土牛身上的泥土,拿回家撒在牛稠或豬圈內,俗信可避免家畜生病;將鞭破的春牛焚化,將此灰泥埋入土中,可以保佑農作物的豐收。現代政府則定立春為農民節,除舉辦慶祝大會,表揚模範(績優)農民外,有時也舉辦各項慶祝活動。

2.清明:清明節為民俗掃墓節,掃墓、祭祖是中國人緬懷先人最具體的表現。關於掃墓的相關名稱,如探墓厝、掛墓紙、培基(墓)是稍有不同的。在大寒時,天氣最嚴寒,早幕枯槁無生氣,正式鋤草整理墓園最好時機,於是便利用大寒之日,整理墓園。令台南地區則在開春(立春)後,預先前往祖先墓園觀看,有否需要整修,以便清明掃墓(祖先墓園有多處,若不預先整理或修建,清明無法順利全部祖先墓園掃墓)。掛墓祇(壓墓祇)則是清明當天在祖先墳上整理雜草後,把五色長條形墓紙(即紙錢)用小石或土壓在墳上四周。而培基(墓)則較隆重,遇家有大事,如新墳(三年)、添丁、進人口時,備牲禮、酒饌、發粿、紅龜粿祭拜后土與祖先墳墓,培墓完畢。於收拾供品時,再把雞鴨蛋殼(先把蛋黃取出)剝皮撒在墓上,以為新陳代謝、送舊迎之吉兆。

現代許多人若不是培墓時,於大寒除草或開春探墓厝時,順便掛墓祇,視為掃墓,清明節時便不再前往掃墓。

清明節除掃墓外,也是踏青好時機。另外也有插青及寒食的習俗。

3.冬至:冬季有祭拜祖先,吃冬節圓、菜包,補冬(也有在立冬)的習俗。

七、宗教信仰

1.作為神明聖誕:

道教以冬至為最高神尊三清道祖原始天尊之誕辰,象徵混沌之時,陰陽初判的第一大世紀,因此以陽生陰降的冬至之日,為其萬壽聖誕日 (亦有以農曆大年初一為其壽誕)。而以夏至為三清道祖之靈寶天尊的誕辰,上清祖靈寶天尊俗稱通天教主,象徵混沌始清,陰陽初判的第二大世紀,因此以陰生陽降的夏至之日,為其萬壽聖誕日。

2. 二十四節氣神 (神格化):

將二十四節氣賦予神格化,為二十四節氣神。常有些廟宇的偏門就是用二十四節氣神,亦有將二十四節氣神浮雕或彩畫於廟宇之牆壁者,代表天道自然運轉,風調雨順,四時無災,四季豐收,人民吉祥平安。

伍、結語

由二十四節氣的形成與運用,可窺見中國人「天人合一」的人生觀與「中庸之道」的處事態度。二十四節氣最早確定的應是冬至、夏至、春分、秋分等二至二分。而四季的劃分,並非如天文學家,以此等為起訖點,而是由此四定點為中心,各包含前後約四十五天來分為春夏秋冬等四季。年亦非以立冬或春分為起點,而是以立冬與春分間的麗春為起始。月亦是如此,以此四點為中心,前後各含十五天左右為一個月。這種「執兩用中」的中庸之道由此表露無疑矣。

另方面,崇尚自然,樂知天命,尊重生命。遵循自然法則,與天地萬物並存,與萬物共生息,讓生物自由生長、自來自往,二十四節氣、七十二候所見的動植物是如此,其他生物亦是如此。這種法天,敬地、尊重自然,就是中國人追求的「天人合一」的境界。

二十四節氣原是古代中國人在天文氣象學上偉大的發現與創見,不但彌補陰曆上使用的不足,更充分結合運用大陽曆與太陰曆於農事及其他各日常生活上,將天體(天)、萬物(地) 融入了日常生活(人),使生活更加絢爛多采多姿,活化了生活的各種現象,讓生活充滿活力與生命力。這就是人類與天、地及萬物永續共存之道。